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阵地强起来、文化活动火起来,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乐起来。
如今,在遂宁,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强基础设施助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现在太方便了,在小区门口就能够借到自己喜欢的图书。”走进宽敞明亮的安居区凤凰街道黄林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各类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整个服务中心约400平方米,相关功能区域彼此分开、各成一体。在阅读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畅游在书海中;休闲区域内,两位大爷正悠闲地下着象棋。“服务中心可以让群众看书,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按摩椅,是学习、娱乐的好去处!”黄林社区居民华翔梅说。
黄林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只是我市建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个例。当前,我市已实现131个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延时错时开放。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动市、县公共文化场馆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微博等渠道,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以“云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模式,有效破解传统场馆服务时间、地点、项目、方式相对固定的难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机构累计推出线上服务1800余项,点击超过103万人次,既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缓解了因疫情产生的负面情绪。
而随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推进,全市已基本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从2015年的231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617.83平方米,让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触角不断延伸,让公共文化服务添彩小康新生活。
开展文化扶贫
让公共文化服务浸润乡村
“文化扶贫开展以来,村里的文艺爱好者组建起乡村文艺宣传队,几乎每月都有活动。”说起文化扶贫给村里带来的改变,射洪市金华镇伯玉村党支部书记罗彬笑逐颜开。
伯玉村的改变只是我市深入开展文化扶贫行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浸润乡村,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缩影。通过依托县乡村文化阵地,我市深挖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大爱情怀、道德规范,以文艺作品创作、摄影展示、微宣讲、村广播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家爱国、邻里互帮、敬老爱幼等乡风文明,让道德教化回归乡村。创作扶贫题材的歌曲、诗歌、小品、方言戏剧等各类文艺作品300余件,并通过送文化下乡等方式送到乡村一线、脱贫前线,带动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自觉参与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上来。成功创建省“文化扶贫示范村”22个;方言小品《一路向前》等20余件作品获得群星奖等省级奖项。
文化扶贫还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据统计,我市每年开展超过300场次的送文化(戏)下乡活动,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常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2万余场,并向城市社区拓展放映1000场;每个农家书屋每年续配图书不少于60册,并免费向群众开放。
打造文艺精品
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日前,第34届田汉戏剧奖揭晓,我市创作打磨的川剧《苍生在上》获剧本一等奖。
《苍生在上》以清代廉吏张鹏翮授命治河、拆坝疏淤、赈灾放粮、安抚饥民、惩治污吏、变卖家产还债等故事情节为内容,首演以来已巡演41场,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此同时,《苍生在上》还作为四川唯一入选剧目赴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赴武汉参加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并获得2019年四川文华奖剧目奖、第九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
荣誉的背后是我市立足遂宁文化、创作文艺精品、传递遂宁文化故事、实现文化惠民的初心。
在全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中,小说《清明》、国画《阳光下》获一等奖。在四川省第二届艺术节中,群舞《莲舞·禅心》获得表演二等奖,清音《神奇的卓筒井》和方言小品《一路向前》获“群星”奖。市杂技团为日本、印尼等国家元首、政要演出11场,杂技节目《柔术》参加“非常6+1”节目录制,亮相央视2019年中秋晚会。春苗杂技团赴11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演出,被中宣部等五部委评为2019—2020年度“全国重点文化出口企业”。
从市内到国内,从国内到国际,遂宁文化精品持续出彩,文学艺术也繁荣发展,进一步传播了遂宁故事、展现了遂宁文化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