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安居区白马镇青峰村格外热闹,经常有货车载着红薯从村里驶出,运往全国各地。
“村里这片地是2020年6月才开的荒,又是第一年种红薯,对于收成,大家心里都没底,没想到产量达到了60万公斤。”青峰村党支部书记袁治全说,听说最近“遂宁红薯”备受追捧,不仅获得了川渝一城一品金奖,还拿到了2020年度全国“薯博士杯”甘薯大王称号,今年乡亲们都铆足了劲儿种植红薯。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成效。
保粮稳猪 力促“农业多贡献”
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作为工作着力点。一年中,遂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粮猪安天下”作为头等大事,全力完成“农业多贡献”任务,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力促“农业多贡献”,在于粮食扩面增产。我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突出撂荒地治理扩面,倡导土地流转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红“三免两减半”,推行撂荒地龙头企业连片复垦联农代耕、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寄耕、农户邻里帮耕“三方共耕”模式,有效破解劳动力缺乏、复耕成本高等难题。2020年,我市复耕撂荒地13.89万亩,粮食总产达144.3万吨,同比增长1.33%、居全省第3位,为历史最好水平,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增。
力促“农业多贡献”,在于恢复提升生猪产能。我市落实“菜篮子”责任,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用好生猪稳产保供政策,培育和引进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已形成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养殖、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鲜销连锁、罐头食品生产及肉制品精深加工,再到包装、物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是全省畜牧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市之一。
2020年规划建设“楼房式”智能化生猪养殖场31栋,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96个,改(扩)建生猪养殖场375个,生猪出栏任务完成率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产能稳步恢复提升。
力促“农业多贡献”,在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整治、农田灌排渠系、机耕道路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项目,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
2020年,全省粮食扩面增产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全省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先后在遂宁召开,足以说明“四川部署”在遂宁得到充分落实。
聚焦重点 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全市以农环线为链,串点成片、相连成带、集带成面,扎实推进45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核心区面积598平方公里,辐射面积达到2064平方公里,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建成2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一环两区七带多园”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2020年新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提档升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成功吸引一大批社会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有高金、齐全、美宁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91家,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余个。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围绕“10+3”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一环两区七带多园”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七大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
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清洗、包装、营销,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59%。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精深加工。加快173公里农旅文融合产业大环线建设,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休闲园区、乡村民宿、现代农庄、康养基地等有机融合体,建成各类休闲农业主体700余家,建设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4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11个。
农产品品牌做优做响。1800家生产主体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28个,居全省前列。全力构建以“遂宁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支撑、农业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遂宁鲜”成为全国首例“地域+产品特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评全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100家企业获得“遂宁鲜”标识授权,2020年“遂宁鲜”会员企业产品销售额达到72亿元,同比增长16%。
多面发力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加快实施乡村振兴“1151”工程,推进天福—红江—常乐—沱牌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加快50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在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土地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探索路径。统筹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2020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9%以上,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72.5%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3.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颁证率达99.83%。2020年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农民合作社3117个、家庭农场7122个。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机制。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911个、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720个。在全省率先探索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为100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7.62亿元,在保余额为4.87亿元。
产业扶贫取得关键进展。高质量编制全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强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化、项目管理清单化、帮扶效果可量化,建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清单,323个贫困村现有正常经营产业项目727个,其中2020年新增产业项目91个,11.61万已脱贫人口依靠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增收。健全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通过资源发包、资产租赁、自主经营、联办产业等多种形式,有效盘活和经营村集体资产、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市退出贫困村2020年培育运行机制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856个,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514.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