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25年,佰思格新能源的年产值将突破12亿元大关。而3年前,我们连厂房都找不到。”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樊伟感叹:“质的飞跃源于团队坚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让创新成为发展生命力。”
高素质团队做支撑、高水平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把科研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解析佰思格新能源的迅速“蝶变”,是遂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让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坚定实施“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以产业提升为核心、培育企业创新为重点,引导本地企业加强研发,招引科技含量高的优质企业,加速完善“3+3+3”现代工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遂宁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努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力升级,推动全市产业规模能级提升。
遂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对锂电池/钠电池进行测试。(首席记者 钟敏 摄)
从实验室到车间
10年积淀突破行业瓶颈
走进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转动,产品在传送带上被自动送入下一生产环节。记者发现,上千平方米的车间仅两三个工人。樊伟告诉记者,这是佰思格新能源多年研发的成果之一。
“我们立足自动化、智能化研究,让软件程序、机器替代人力,把人力用在科研上。”樊伟说,公司53人中一半以上是科研人员,博士、高级职称共9人,分别负责产品升级和产线升级研发。“高性能产品需要更加高效稳定的产线做支撑,只有两者同时进行,才能保持处于行业前列。”
3年发展,佰思格新能源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拥有国内多个“第一”——国内首家量产超快充锂电/钠电硬炭材料公司,实现高端锂电池核心“卡脖子”材料国产化、作为唯一一家负极材料企业参与国内首个钠离子电池标准编制……系列成果归功于公司科研团队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10余年的积累。
“车间每条产线、所有产品都是我们10余年反复试验的结果。科技企业必须夯实科研基础、技术基础。”樊伟介绍,公司已建成从实验室到中试到车间的“全链条”,高端人才到技术工人已形成配合“矩阵”,能快速响应市场、客户需求,为产业升级、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公司也可有序拓展新能源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驱动佰思格新能源创新升级,为发展找到新增长点。目前,佰思格新能源正对“提升产品10%容量”加强研发,这也是公司定下的今年科研攻关目标。
四川捷贝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清点产品数量。(全媒体记者 吴奉家 摄)
从引进到自持
创新成为发展源动力
去年底,四川捷贝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攻克70毫米、94毫米小外径全可溶桥塞制造技术,比行业常用的105毫米、103毫米桥塞口径缩小11至35毫米,成功解决深层钻井时因地层压力过大导致套管变形桥塞无法通过的难题,是西南地区拥有该技术的两家企业之一。这段路程,捷贝通科技公司30多名科研人员“走”了一年多,进行了近200次试验,仅实验材料费用就花费了200余万元。
两种桥塞相比,仅缩小外径,研发难点在哪里?
“难点在金属密封的平衡值。”四川捷贝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具设计所所长杨敏介绍,缩小口径后,桥塞延伸率、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弯折率都将改变,只有反复尝试不同参数、建立分析模型,才能测算出满足所有条件的平衡值,用于量产。
从2018年自国外引进桥塞技术,到成功自主研发,再到站在行业前端,剖析捷贝通科技公司成功秘诀,关键点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生产力。
在捷贝通科技公司员工学历层次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4.3%,其中,高级工程师17人,博士和博士后12人,硕士42人。人才在为创新提供源动力的同时,也培育了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新质生产力。
“人才的重要除拥有技术外,关键在于对行业的深度认知,能提出颠覆式观念并拥有推动其成为现实的能力。”杨敏表示,技术的突破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催生产业深度转型,捷贝通科技公司每次突破都蕴含科技创新,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推动产业升级
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市“奔跑”的方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答之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做好这两件事的最有力举措。
如何发力?我市明确,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做强数字新基建,释放数据助推产业的动能,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同时,紧扣技术走向谋项目,前瞻性谋划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突破,必须找到关键抓手,找准发力点,构建富有遂宁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将加快推动千亿集群、百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满园提质”专项行动,加快建设“1+3”特色优势产业园,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扩能增产、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