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在船山区永兴镇长安村的全泰堂道地川白芷种植示范核心基地旁,银白色的大货车里,一颗颗饱满圆润的白菜筑成绿色的“城墙”,10余位村民忙着砍菜、收割、入筐、装车,干得热火朝天。
这450亩土地,既是药地,也是农田。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时下流行的“药菜”复合种植模式收益能倍增几何?被誉为“中国白芷之乡”的遂宁如何走出川白芷的“多金”发展路?
土地增收
每亩地“套种”纯利润达千元
田坎旁,基地负责人舒斌忙着指挥村民将一筐筐白菜装车,丰收的白菜将成车发往遂宁、南充、潼南等地。
实现一地多生金,基地主要采取“药菜套种”模式,在间隔1米多宽的白芷中“插入”蔬菜作物。例如,白芷根茎较短的生长前期套种白菜、南瓜等,生长后期则套种蒜苔等。“白芷一年收一季,生长周期为一年。”基地负责人舒斌介绍,采用套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收一季,增加土地经济效益。
效益从何增长?舒斌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良种加持,基地主要种植川白芷3号,能亩产鲜白芷1000余公斤,正常情况下总产量为45万公斤以上,较其他品种总产量高出三分之一。套种增收,一亩地可套种3000株白菜,产量为1000公斤,亩产值预计2000元左右;白芷按照单价4元计算,亩产值可达4000元左右,除去除草、人工等成本,一亩地纯利润约1000元。
产业的兴旺,让村民在家门口端起了“铁饭碗”。62岁的扶素兰是基地的长期工,“每月都有活干,砍菜、除草、挖白芷等,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扶素兰告诉记者,家里流转了3亩地出去,年底能拿到1500元分红,自己也留了些地种白芷,日子越过越好。
产品增值
助力川白芷走向全国各地
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是助力遂宁白芷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的关键环节。
20公里外的全泰堂川白芷仓储加工中心内,缕缕芳香扑面而来,工人正忙着对堆积如山的川白芷去泥,再经过上架、烘干、拣选、浸润、切制、色选、打包等工序,川白芷将变成经济效益更高的“干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其中明确,要“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这几年白芷市场价格高,村民种植热情高涨,加工后的川白芷比鲜白芷经济效益高30%以上。”四川全泰堂川白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全林告诉记者,该加工中心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有10个烘房、8个仓储房,年初加工能力5000吨,最低储备能力约500吨。
“开年到现在,我们销售了300多吨。”郑全林告诉记者,公司在全市种植川白芷1300余亩,并带动全市发展白芷种植2.5万亩,产品年销量2000吨至3000吨,占全国白芷销量10%以上的市场份额,长期签约全年订单的制药企业超20家。
此外,公司持续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品质提升、良种选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川白芷生产效益,以科技赋能助力“全泰堂”中华老字号品牌焕发新活力。
“我们将继续扩大加工规模,正在蓬溪县蓬南镇建设新加工中心,为当地及广安、潼南等地农户提供加工服务。”郑全林开心地说,川白芷的“增收路”越走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