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遂宁市委关于以绿色智造名城为引领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为我们构建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以绿色智造名城为引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是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和锂电之都的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共遂宁市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结合市情实际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建设服务战略全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迈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把推进工业化向中后期转型作为遂宁发展的关键点、崛起的突破点,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坚持“1336”总体工作思路,以“产城共兴、城乡共富、区域共进”为着力重点,围绕“3+3+3”现代工业体系,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升腾“成渝之星”。
(二)主攻方向。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支撑。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产业发展的质量、规模和效益,持续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体量,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科学把握发展与减排、短期与长远、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产业发展两手抓,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绿色智造名城。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引领,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加注重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产业融合,加速构筑富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体系。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坚定不移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产业协同中厚植优势,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和锂电之都。
(三)发展目标。到2027年,绿色智造名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锂电、能源化工、绿色食品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全省平均增幅,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形成以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型经济发展新格局。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迭代、市场更新能力明显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居全省前列,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协同发展格局基本构建。
到2035年,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服务业强市基本建成,更具活力和韧性的产业链体系、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全面形成。三次产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智造名城。
二、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
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按照“集聚集群集约化”思路,持续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助力成渝地区中部加速崛起。
(一)实施“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聚力建体系、育集群、强主体,推动锂电、能源化工、绿色食品产业加速锻造头部供应链、主段产业链、高端价值链,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
——锂电产业。围绕推动锂电产业从“规模领先”向“技术领跑”转变,按照“三园一区、全域配套”产业格局,加快推进全省首批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建设全国一流、全球领先的关键锂材料集散地、电池产品制造新高地,打造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助力四川打造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重点强化区域锂矿资源合作,提升高性能基础锂盐供应能力,提档升级正负极材料产能水平,加速扩展高性能隔膜、铜箔以及复合集流体等组件材料,加快补齐电解液以及液态、固态电解质材料,延伸电池终端产品及其系统集成产业链条,发展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产业,谋划布局电池材料新赛道。
——能源化工产业。围绕推动能源化工产业从“资源开采”向“精细开发”转变,加快建设全省绿色油气化工新材料示范基地,构建“能源开采、储气调峰、就地转化”综合利用体系,加快建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东方气都”。重点推动天然气、石油炼化及精细化工、盐化工纵向延链、横向耦合,推进油气化工融合循环发展。依托天然气主产地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制合成气等产业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发展天然气储气调峰、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制氢,持续提高天然气清洁能源应用规模。
——绿色食品产业。围绕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从“生产导向”向“品牌导向”转变,持续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塑造、品牌整合、品牌营销、品牌提升,做强“中国肉类罐头之都”“中国白酒之乡”。重点抓好白酒饮料行业多样化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加速建成全国优质白酒产区。推动建设集原料供应、冷链物流、检验检测、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特色预制食品产业园,以产区优势及产业优势率先抢跑预制食品产业赛道。积极拓展功能性食品、宠物食品等新领域。依托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带、六大特色产业带,加快建设一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优质、专用、高产加工原料供给基地。
(二)实施“百亿产业提速倍增行动”。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优势、挖潜能、育动能,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化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智能家居产业智能化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聚焦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基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推动电子电路、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等特色优势领域提能级、增活力、强后劲,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能源电子、新型显示、5G、传感器、存储、超高清、智能终端等新兴领域。加快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卫星网络、6G、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泛电子和新能源电池生产装备,做强印刷包装、数控机床等自动化专用设备,促进工程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智慧农业机械,培育发展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装置及装置组件生产设备,布局发展适老适幼器材。
——智能家居产业。聚焦居家出入智能安防,巩固发展新型钢质门和木门产业,加快建成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家居产业链。重点提升门窗、锁具、家具、家纺等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智能门锁、感应门窗、品牌家纺、智能照明等特色产品。引进家用自动设备和家用机器人企业,培育发展家用除尘清洁、清洗、消杀菌等智能设备。
(三)实施“新兴产业扩量增效行动”。着力产业集聚、转型升级重点,加快推动现有产业新兴化、新兴技术产业化。
——生物医药产业。紧扣打造成渝中部地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推动中药连片种植和中药材深加工有机衔接。积极培育生物疫苗、靶向药等前端产业,发展高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大力发展动物医药,加快布局宠物医药等新领域。
——先进材料产业。紧扣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重点推动化工材料、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建筑材料等高端化发展,延伸全市重点产业的上游材料。积极引进新型显示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柔性电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高值化产业,打造前延后拓、协作配套的特色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紧扣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油烟净化设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智能化、高效能的工业及民用油烟尘回收处理设备制造产业,推动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聚集和培育发展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设备产业,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川渝特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面向产业技术前沿和新兴市场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选择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大、经济效益好的领域,谋划布局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抢占制胜新赛道,不断塑造遂宁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粮猪安天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扛起粮食、生猪、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加强良种和良田的配套,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域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遂宁样板区。按照“成片成带成规模”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全生态化布局、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提高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和食品加工率,促进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按照“一县一品”“一县一特色”要求,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提升“3+3+3”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粮油、柑橘、菌菜、药材、畜禽、水产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综合农事服务,积极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新型工业全方位协同。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积极争取“两业融合”试点,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创意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为重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功能区,开展研发设计、检测检验等业务,分行业分领域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支持运输成本较高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成立专门的物流、运输、仓储公司。推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协同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设备运行质量。积极开发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探索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三)现代服务业全业态拓展。聚焦现代物流、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以数字化、融合化、品质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构建发展动能强劲、业态结构高端、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持续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健全高效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提升现代物流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支持市河东新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建立数字经济研究院,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圈。围绕建设养心文旅名城、区域文旅康体中心,以创建和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整合培育、打造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项目、标志性旅游景区。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争创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井盐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游与影视产业融合发展,聚力打造全省影视产业副中心。实施“金融+制造”工程,发展金融科技,支持建设期货交割仓库。实施消费提质扩容行动,推进商圈提档升级,培育定制、智能、沉浸式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优化农村消费环境,释放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四、以重点工程提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一)园区升级工程。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全面升级,打造各具特色、主业鲜明、业态互补的园区融合发展体系,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链、一条链就是一个园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和四川绿色油气化工产业园、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遂甘园区(天齐绿色低碳产业园)等“1+3”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加强专业化工园区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向复合功能型转变。实施园区“企业满园提质”行动,加强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健全低效工业用地和厂房再开发利用机制,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切实提升园区发展质效。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完善园区生产基础、物流配套、生活配套及产教融合等设施。鼓励发展特色“飞地园区”。开放特色园区应用场景,加快新型标准厂房、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气)站、“三废”零排放处理等新设施、新网络、新平台、新终端建设和应用。持续理顺管理体制,促进产业园区更加突出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开放合作、项目建设的主责主业。
推动遂宁经开区提档升级。支持遂宁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射洪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梯次推进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现代农业(林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精致农业样板区,争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营“仁里水乡”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打造观音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主体培育工程。坚持把市场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突出内培外引、量质并举,加快构建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格局。大力实施“转企升规”“贡嘎培优”“雁阵培育”行动计划,加快成长壮大一批百亿级企业。积极构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梯队,发展一批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雁阵群。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产业链供应链,提升链式协同水平,加快培育龙头骨干“链主”企业、打造“链核”企业、引进完善配套“链辅”企业。实施“建筑强企”培育行动。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企业。引导企业长期稳健经营,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鼓励三次产业市场主体跨界融合、纵深融通,促进市场活力不断迸发、成长空间不断拓展。
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推动“成渝之星法务区”建设。实施精准化服务监管,完善市场主体数据库。充分发挥各类平台作用,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更加包容和更具柔性的监管方式,全面提高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探索开展“免申即享”。推进建设项目“多合一”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压缩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加快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优化线上线下融合高效服务,探索电水气网等市政公用服务信息共享、联合办理。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企收费专项整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三)创新赋能工程。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蓄势赋能。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增强创新主体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订相关产业标准、重大技术创新计划和规划。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三大行动”,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实施市校战略合作“揭榜挂帅”项目。
坚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全面提升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遂宁分中心等现有平台研发及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加快培育建设天齐锂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国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遂宁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成突破型、引领型创新平台。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应用。积极融入成渝中部地区科创大走廊、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建设,打造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遂潼一体化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四)绿色智造工程。坚持把绿色智造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含“智”量。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等理念,推进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推进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支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对工业产品开展“碳足迹”认证,推动“碳足迹”标识国内国际互认。开展先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示范应用,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服务业减碳降耗,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支持绿氢产业发展。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和覆盖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硬件支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进关键环节和关键工序智能制造单元、装备智能化升级,培育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动重点产业园区“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培育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支持射洪建设锂电产业数字平台。依托智慧遂宁云平台,建设遂宁产业大脑,完善数据标准规范,深挖数据应用场景,打造川渝产业数据驱动数字治理标杆。
(五)产教互促工程。坚持把职业教育建在产业链、把产业链布局在职教院,大力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加快形成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推进中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高校(校区)尽快投入使用,支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举办职业本科学校。抓实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职普融通,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探索开展工匠科普体验中心、技能开放日、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加快产教融合,大力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精准匹配职业教育资源和产业规划布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快科教融汇,坚持“引科入教”和“引教助科”两端发力,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加快科教融汇育人模式创新,鼓励教师将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育教学,将技术革命引入课程实验,寓教于研,通过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搭建教学科研融合平台,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大就业扶持、贫困学生资助力度。
以“遂州英才工程”为统揽,实施“金荷花领军人才工程”和“川中明珠计划”,积极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争取入选“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打造成渝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人才高地。健全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灵活引进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遂服务。鼓励企业建立“飞地智库”。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子女入学、住房保障、薪酬奖励等方面保障服务力度。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生态圈
(一)优化政策支撑。坚持全市一盘棋,注重因地制宜和特色发展相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相匹配,推动区域均衡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市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为核心、以单项政策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推进“财政+金融”联动,探索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稳定供给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制造业企业获得信贷环境,加强企业上市培育,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新型工业化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积极争取各类母基金落地,着力打造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产业基金群。强化用地保障,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探索开展“工业上楼”和新型产业用地供给工作,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推行工业项目提前介入和拿地即开工并联审批的工作机制,加大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清理。强化水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涪江右岸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骨干水利工程。高效推进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第二座500KV变电站建设。争取天然气资源地享受更大用气量价优惠。强化考评激励,定期通报各地工业生产、效益、投资和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数据,加强目标管理和进度督促。
(二)深化改革开放。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建立跨区域财政协同投入机制,推动设立遂潼一体化发展基金,健全完善统计分算和利益分享机制,积极争取川渝两省市给予“成本就低、政策从优”的倾斜支持,推动“一体规划、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建设模式在遂潼毗邻区域起步成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科技创新体集群改革,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推进数据要素创新应用,促进数据价值化。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现代法人治理,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更好发挥环境容量的引导和把关作用,健全环评服务保障机制,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鼓励将环境资源更多向实力强、技术先进、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企业倾斜。
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全方位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开行中欧、中老班列等跨境班列。高质量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遂宁协同改革先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申建遂宁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射洪锂电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招引落地生产型外贸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台),夯实外贸发展基础。深化“双招双引”活动,探索“以投带引”模式,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高水平办好以重点产业为主题的重大展会。
(三)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和专题研究制度,健全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由市工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落实“链长+链主”工作推进机制,一链一策,分产业分领域收集、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责任制+清单制”推进目标任务落实。合理分配资源要素,通过市级统筹,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项目集中,充分调动各地区积极性。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健全各县(市、区)、市直园区“一把手”抓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优化目标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绩效管理,完善结果导向的分区分类分季激励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鲜明正确用人导向,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抓产业、兴产业、强产业”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