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安居广阔的田野上绿意更浓,翻滚的热浪下,到处都能感受到天地蕴含的灵气和旷野田畴积蓄的力量。
8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田野一片片火红的高粱“燃烧”在一处处田地上像火海涌动、像朝霞浸染,火红的景象甜醉了农人的心房……
横山:订单销售解决后顾之忧
“收高粱啰!大家快来哟!”8月8日一大早,横山镇石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华便沿路扯开嗓子吼起来。随后,村民们头戴草帽,背着背篼,手持镰刀陆续来到高粱地里忙活开来。
收割现场一派忙碌,村民或在高粱地挥舞镰刀、或在产业道挑担前行、或在晾晒场翻晒穗子,一派丰收景象。石山村的高粱是分批陆续成熟,采收工作将持续至9月上旬。
“我们的高粱是公司化管理,订单销售,不愁卖,老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种植积极性也是越来越高。”前来帮忙的王华笑着说。
今年以来,横山镇石山村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流转并开垦荒地3000余亩,依托“镇级统筹+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实施”的工作机制,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种植发展高粱特色产业。
目前,石山村已种植1500亩红缨子高粱,亩产能达到500斤以上。石山村高粱产业与贵州茅台集团、劲牌有限公司建立高粱生产销售体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保护农户经济利益,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西眉:机械化耕种带来高效农业
与此同时,在西眉镇五里沟村,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四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在田野里“吃”进高粱穗,“吐”出粒粒高粱,一茬一茬的高粱杆转眼间就变成青肥撒在田间。
2021年,西眉镇依托良好地理气候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粱种植,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在全镇种植面积达3000亩,并通过改善耕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生产,多措并举促进高粱等粮油作物种植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
“从8月2日开始,我们每天有8台收割机同时作业,每天采收60余吨高粱。”中成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忠海介绍,今年通过提高栽培技术,亩产量在600斤左右,按今年的收购价,每亩收入能达到1800余元。
三家:“一对一”农技指导助农丰产增收
三家镇河嘴村的种粮大户卢均奎今年也将目光投向了高粱产业,“种植高粱风险相对较小,收入稳定,今年我们农场种了50亩。”
“由于第一年种高粱,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最先种出来的高粱几乎颗粒无收。”提起最初种植高粱的经历,卢均奎依旧历历在目。“我们有困难,党委政府第一时间派了农技专家到我们农场来指导,今年预计年产50吨,现在心里更有底,明年准备扩大高粱种植面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三家镇成立助耕专家服务团队,提供高粱种植技术服务指导,成立“一对一”帮扶服务机制,在作物长势、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开展指导服务。累计为农村经济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达200万元以上,为三家镇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常理:“农旅融合”描绘共同富裕新愿景
“梦回70年代,依稀又见大家共同劳作的画面。”成片的高粱像红彤彤的绒毯铺陈在“海龙凯歌”农旅园区,颗粒饱满的高粱籽挤满枝头,十分讨喜,更是成为前来园区游玩市民李晓珊的心头好,“海龙村的沼气文化加上这片高粱地,十分震撼。”
今年以来,常理镇加快推进“海龙凯歌”农旅园区建设,逐渐成为市民心中周边游的首选地,种植2500亩红缨子高粱,进一步促进了农文旅结合,丰富了旅游业态。
“从农旅融合的角度看,高粱产业将成为园区继向日葵、桃子等产业后的又一重要地标性景点。”安居区农业农村局农广校校长陈勇介绍,“通过与油菜轮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粱订单销售至舍得酒业、重庆金粮源等企业。”
接下来,在“海龙凯歌”农旅园区融合发展体系中,将通过植入高粱文化,把园区的采摘体验、生态牧场、情景餐饮、特色民宿、田园酒馆、共享菜地等元素跟高粱文化充分融合,发挥全市农旅融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安居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帮助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